预警护外贸 茶香飘国际—我省建成全国首个茶叶预警点,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破壁 |
||
|
||
为不断提高企业和我省经济抗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2007年以来,我厅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启动了“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的工作,根据“产业为基础,政府指导、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和支持各地块状经济特色明显或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产业的商(协)会牵头设立了“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截至2010年底,我省已建立了65个省级“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经过预警示范点几年的努力,不少出口行业预警意识不断增强,防范措施不断完善,并取得明显成效。本月上旬,我们对今年新设的15个“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工作考核评估,发现了不少工作有特色和亮点的预警点。“浙江省茶叶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就是其中之一。
一、配备高端人才,完善机构建设,搭建高效工作平台 浙江省是国内茶叶出口第一大省。为了积极应对中国茶叶出口屡遭技术贸易壁垒,探索全行业的“破壁”之道,浙江省国际茶叶商会和中国贸促会浙江调解中心共同申报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茶叶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设立了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名誉组长由两院院士里唯一的茶学专家陈宗懋院士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24人组成,包括了全省一半以上的年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的茶叶企业,同时还包括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茶产业科研机构,以及检验检疫、农业、信用保险等相关职能部门。这样的机构人员配备,为拓宽外贸进出口风险预警信息的来源渠道,为茶叶出口企业全面判断和把握市场,及时调整产品策略与出口方向,创造了有利条件。预警点专门制定了工作制度,配备了专职和兼职人员,建立了信息联络员制度,为预警工作开展提供制度和组织保证。 二、整合资源,多渠道地收集预警信息,不断提高预警防范能力。 运用各种方式,延伸信息收集工作的“触角”,是从源头上防止贸易摩擦发生的一个有效途径。鉴于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对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特别是质量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和国外标准的异质性和多变性,知之甚少,掌握不力,不能做好事先的应对,浙江省茶叶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充分利用在各个层面中的“触角”,尽可能将预警关口前移,增强预警信息收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除了从茶叶出口龙头企业提供的来自生产商和出口商的境外茶叶贸易壁垒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以外,预警点依托领导小组中科研专家、出入境监管部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等人员优势,尤其是陈宗懋院士作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农药残留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主席的特殊身份,收集到最权威、最直接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第一手预警信息。由于信息及时,为茶叶农残检测标准的推迟实施争取到了宝贵的缓冲期。例如,在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CCPR)第39届大会的资料中,有一份提交大会讨论的材料,提议将停止硫丹在茶叶中的使用,这个信息对我国的茶产业非常重要。因为“硫丹”是我国农业部门在绿色茶园和出口茶基地中推广使用的20余种农药中的一种,在全国广泛使用。作为轮值主席的陈院士发现后,立即向农业部有关部门汇报,并作出应对措施,决定由中国代表团联合印度代表团共同提出要求延长使用,经过据理力争,最后大会采纳了这一要求,决定延长使用至2011年。光赢得这一缓冲期,就给我国茶叶企业挽回几千万元的损失。茶叶预警点又将这个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发布给我省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提醒相关企业加强源头控制。同时,通报给相关政府部门,希望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农药管理措施,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支持。 今年7月,陈院士得知出口欧盟茶叶的噻虫啉、喹螨醚和硫素三项农药使用残留标准有改变的消息后,马上告诉预警点,预警点及时加以发布,茶叶企业得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陈院士感叹,以前得到信息都通过《中国茶叶》上发表,现在有了统一集中的信息发布平台,受益的企业面将更广,信息的作用将更大,这将对我国、特别是浙江的茶叶产业产生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预警点的很大一部分信息直接来自我省的出口龙头企业。今年9月,预警点领导小组组长毛立民在首届北美茶叶年度会议上从美国茶叶协会得知,美国正在对6种化学品在茶叶里的残留上限进行评估,一旦评估结束,将会在今后的一、二年时间里增加6项茶叶农残检测指标。根据预警点发布的这一预警信息,浙茶集团及时调整了茶园中输美茶叶使用的农药品种。因为农药在茶叶上的残留有一个过程,使用后的一、两年之内仍有残留,如果在标准正式实施前能事先得知预警信息,企业针对进口国标准的改变,及时更换农药品种,从源头上加以控制,这将确保标准提高后的输出茶叶顺利过关,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 此外,为了规避不必要的贸易摩擦,该茶叶预警点工作人员对于收集的预警信息进行严格筛选,分类、分层地采取不同的发布渠道,如通过培训、短信、网站、向主管部门通报等,避免信息被国外利用。 三、借助媒体力量,扩大预警点的社会影响力。 该预警点自成立以来,不断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在新华网、搜狐、腾讯、中国贸促会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网、浙江电子口岸网、浙江省贸促会网、杭州网、绍兴网、义乌新闻网、新农村商网、第一食品网等网络以及中国特产报、都市快报、茶世界等刊物上刊登有关茶叶预警工作的报道,不少网站竞相转载和改编,从网上可搜集的相关报道已超过25篇。 此外,通过主办第一届中国(浙江)国际茶业博览会以及组织会员企业参加相关的展览会,在提升产业水平、塑造品牌形象及品牌营销等多个领域为茶企业提供支撑和服务,为全国的、世界的茶商了解浙江茶行业与茶文化提供了很好的交流、交易的平台,扩大了浙江茶叶的社会影响力。 四、积极“走出去”,加强与国外茶业协会沟通。 茶业商会发挥国际化优势,积极接洽全球主要茶叶消费国商协会,寻求更多信息交流。北美和欧盟是世界茶叶主要消费国,也是目前国际上检验标准要求最高的国家和地区。2010年9月,由商会名誉会长、预警点领导小组名誉组长陈宗懋院士和商会会长、预警点领导小组组长、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毛立民率领的代表团,应邀赴加拿大会晤了美国、加拿大、德国和世界茶业协会的主席。通过本次会晤,与各方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极大地提高了茶叶对外贸易预警的全面性和时效性。 五、采集全国首个茶叶指数,提供茶叶市场信息。 近几年来,浙江茶叶出口一直位居全国第一,2009年浙江省茶叶出口量和金额分别为16.22万吨和3.82亿美元,数量和金额分别占当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总金额的53.6%和54.2%,其中绿茶出口量占全国的68%,是全球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为了进一步反映当前中国茶叶市场的景气度,提供贸易预警信息,浙江省茶叶对外贸易预警点主办单位之一浙江茶叶商会,开展了中国茶叶市场指数的采集和编制工作,以提升预警信息的综合性。 中国茶叶市场指数由商会会长单位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常务副会长单位子墨集团联合采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编制,指数信息通过市场示范窗口与预警信息期刊发布。它以我国主要的茶叶市场作为样本单位,进行采样数据收集和整理,依据统计指数与统计评价理论,采用合成指数编制方法,选择一系列反映中国茶叶市场运行状况的指标进行综合处理,使之反映中国茶叶市场景气活跃程度。包括:中国茶叶市场价格指数;中国茶叶市场景气指数;中国市场满意指数等。 通过对中国茶叶市场整体状况的信息整理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与掌握消费者需求和动态,使企业在贸易过程中得到更全面的信息支撑,成为对外贸易预警信息的有益补充。这一茶叶指数的发布在全国尚属首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 陈院士认为茶叶预警点设立是浙江茶叶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应对国际技术壁垒的一项有力举措,对促进茶叶生产和出口起重要作用。他对预警点编印的《茶叶对外贸易预警信息》的问世表示赞同和支持,并亲笔提写了刊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