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务数据 > 统计分析 > 国内贸易

2013年前三季度流通促消费专题报告

发布日期:2013-10-30 09:5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省商务厅

  

2013年前三季度流通促消费专题报告

市场运行调节处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商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厅党组提出的拓市场、促消费、扩投资、创优势、优服务总体要求,努力做深引导消费、便利消费、保障消费文章,为全省经济发展发挥了市场基础性作用。

一、前三季度我省消费市场运行概况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流通促消费工作,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流通产业长足发展。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4亿元,同比增长11.3%,比上年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 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缓0.4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放缓0.1 个百分点。

一是从月度走势看,1-9月,我省单月社零增幅小幅震荡,总体上行。其中,9月单月实现社零规模1342亿元,同比增长12.5%,无论规模与增速均成为今年以来的最大值。

二是从四大行业看,批、零、住、餐行业分别同比增长17.5%10.8%-6.8%11.2%。其中,住宿和餐饮行业分别较上年同期回落14.85个百分点。

三是从企业类型看,限上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9%,低于限下企业增速4.4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半年扩大0.5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扩大了2.3个百分点。

四是从主要商品看,限上企业吃、穿类商品零售增长8.9%11.7%,同比下滑5.65.3个百分点;居住类商品增长12.6%,同比提高11.6个百分点,其中家电增长6.9%;汽车及成品油增长8.9%,同比扩大0.8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增长40.8%,同比扩大18.6个点。

五是从地区情况看,丽水、金华、衢州、舟山分别增长15.6%14.7%14.3%14.3%,增幅居全省前四;杭州(12%)、宁波(13.2%)、温州(9.5%)分别居于第10811位。另从城乡社零增速看,城镇为11.1%,低于农村1.2个百分点。

六是从价格情况看,1-9月我省CPI同比上涨2.1%,比上半年扩大0.2个点,其中,9月同比上涨2.5%。据省商务厅监测,9月底受监测的7大类生活必需品月均价格同比43跌,蔬菜批发价格同比上涨14.4%,生猪收购均价16.5/公斤,同比增长10%。监测的7大类重要生产资料月均价格环比34降,平均涨幅为0.5%

七是从新型消费看,1-8月份,我省网络零售增长较快,全省共实现网络零售额2105.9亿元,同比增长约78.3%,其中杭州(880.2亿)、金华(385.2亿)、温州(222.5亿)继续保持前三。省内居民实现网上消费1345.5亿元,同比增长约59.5%;实现网络零售顺差(全省网络零售额与省内居民网络消费额差值)达760.4亿元。

八是从消费金融看,截至20138月末,全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0196.6亿元,比年初新增904.1亿元,同比多增811.2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6.0%,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全省银行卡跨行清算笔数达28376万笔,金额168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24.3%

九是从旅游消费看, 1-8月,全省接待入境游客547.4万人次,同比下降0.3%;旅行社组织出境游客124.4万人次,同比增长29.1%,其中,出国游人数增长42.2%,赴台旅游10万人次,同比下降27.5%。接待入境游客最多的前三个市是杭州、宁波、金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最多的是杭州、宁波、丽水。

从当前情况来看,步入第三季度以来,我省社零走势震荡上行,789单月分别增长11.810.412.5%,市场消费逐渐回暖,但增幅较往年仍旧偏弱。权重城市及限上企业增长持续走低,拖累全省社零增速较快增长;居住类、金银珠宝等商品依旧旺销,由于所占权重偏低,难以支撑全省社零的快速增长;而受到宏观环境的因素影响,吃、穿类刚需商品销售有所制约;公务消费与集团消费持续低迷严重拖累住宿、餐饮行业强劲增长,同时百货、超市等零售业态也有所波及。

二、流通促消费工作举措和成效

(一)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解的通知》要求,会同发改、旅游、人行杭州中心支行制订实施方案,前三季度分3次汇总4部门工作进展情况报省政府。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扩大消费工作的意见》,建立省扩大消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措施;今年,根据工作需要对厅消费促进工作领导小组作了调整和充实,下发了商务领域促消费工作意见,提出了15项重点工作和举措,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更好地开展消费促进工作。同时,建立和完善社零指标季度通报制度,加强对各地年度目标考核和消费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推动各地成立促消费工作机构。

(二)研究落实消费政策。协调13个省级有关部门,牵头开展全省餐饮住宿业发展情况调研,起草《关于进一步促进餐饮住宿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意见》。贯彻落实《关于振兴浙菜加快发展餐饮业的意见》,明确省级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围绕热点商品、服务消费、消费环境、消费引导四个方面,提出18项促消费具体政策建议。

(三)分析研判消费形势。加强季度、黄金周和专题分析,完成《浙江省2012年消费市场回顾与2013年展望》、《浙江省汽车消费分析与展望》、《2013年浙江省春节消费市场分析》、《浙江省一季度消费分析》、《浙江省社零增速全国对比及原因》、《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浙江省上半年消费分析》、浙江省上半年汽车消费分析报告》、《浙江省美容美发业调查》、《浙江省餐饮住宿业调研报告》、《浙江省促消费工作主要做法、面临问题及建议》及百货、家电、水泥等专题报告近20篇。

(四)推进流通体系建设。全省5000平米以上大型商业网点达1262个,商业特色街区187条。一刻钟便民服务商圈初步形成。做好2013年度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申报和资金预拨付工作,督促各地按照有关要求,按时完成项目建设。全年推动1000个行政村网点提升改造、10个县市农村公益性商业网点建设试点,创建城乡统筹现代商贸服务示范镇20个、示范村30个。商业网点规划实现全省地级市和县级市全覆盖,县完成率为81%。上半年全省在建商贸流通项目867个,总投资6130亿元,其中76个纳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年度计划。已完成投资580.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7.5%(占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3.6%8.3%,较去年底分别提升了1.1%2.3%)。支持农批市场改造提升,重点支持两家市场改造提升。

(五)提升发展网络消费。围绕推进电商换市和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制定《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工作方案》、《浙江省电子商务拓市场工作实施方案》,推动浙江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省农产品电商平台、电子商务示范县等建设。1-9月,全省实现网络零售额2466亿元,同比增长76.2%

(六)大力发展服务消费。抓省政府《关于振兴浙菜加快发展餐饮业的意见》(浙政发〔201284号)的贯彻落实,起草了重点任务分解方案,明确省级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已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推进《中国浙菜乡土菜谱》编制工作,召开寻尽乡土美食 唱享浙菜文化浙江乡土征集活动新闻通报会,在1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活动。会同有关部门下发征集编写《中国浙菜乡土菜谱》的通知,全面推进乡土菜谱编写工作。目前11个地市的乡土菜谱征集工作正稳步有序推进。继续深入实施家政服务工程,积极推进家政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培训并就业11206人。深入推进社区居民生活服务平台建设,在已有8个市建设平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覆盖全省范围的信息平台,提高消费便利化水平。并在杭州、绍兴、衢州等市培育20家家政服务龙头企业。鼓励加油站开展非油业务,截止20139月底,全省共有2300多个加油站便利店开展非油品业务,上半年非油品销售额11.9亿元,同比增长18.6%。有效促进了居民消费的增长。1-8月,全省共接待入境游客547.4万人次,同比下降0.3%,接待国内游客2.85亿人次,同比增长10.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170亿元,同比增长14.2%

(七)推动消费金融服务。制定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杭银发〔2013130号),引导金融机构以新型城市化发展为契机,提升消费领域金融服务水平。截至20138月末,全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0196.6亿元,比年初新增904.1亿元,同比多增811.2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6.0%,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8个百分点。根据城乡居民消费特点,开发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多元化消费信贷产品,推进汽车、家电、教育、旅游等与民生密切相关产业的消费信贷产品创新组织做好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标准调整实施工作,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今年以来,全省银行卡跨行清算笔数达28376万笔,金额168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24.3%同时,大力实施农村易(e)支付工程积极鼓励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推进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业务在电子商务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按照省政府阳光工程重点事项公开的要求,继续对全省单用途商业预付卡新备案的品牌、集团、规模发卡企业进行公告,做好引导消费者持卡,促进信用消费工作。

(八)开展品牌消费促进。完成国家品牌促进试点项目建设6个公共平台项目共带动企业投入4.56亿元,新增就业6653人,新增交易额44.38亿元,新增税收2.34亿元。杭州市上城区被商务部列为国家品牌消费集聚区联系点后,在商务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多次赴杭州市上城区实地了解进度,指导制定了《杭州市上城区创建国家级品牌消费集聚区实施方案》和杭州市上城区推进国家级品牌消费集聚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共涉及54个项目,总投资63.77亿,其中2013年投资17.71亿。目前,品牌消费集聚区各项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大湖滨商圈亮点频现,湖滨银泰二期落成投入试运行,工联精品服饰城全新亮相,紫薇大街揭开面纱,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业态提升。同时,推动100家试点企业开展品牌连锁网络建设。制定浙江名品进名店试点方案,今年将首先在杭州大厦、银泰百货、联华华商开展。

(九)组织大型促销活动。在商务部的统一部署下,我厅2013年组织了全国消费促进月浙江活动,共举办促销活动54场(次),参与商家超过4万家,实现销售531.4亿元。前三季度,全省共组织1738场促消费活动,参与商家近7万多家,成交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切实办好省金秋购物节。通过示范带动、市场化运作,目前各地形成了一批影响大、带动强的促消费活动平台。绍兴市举办2013绍兴中国汽车城春季汽车展,共成交汽车1205辆,成交金额2.16亿元。台州市举办台州购物节,累计销售额35.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72%“2013衢州春季汽车博览会,成交汽车近1400辆,成交金额近1.5亿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趋势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业态分流,社零未能应统尽统。一是电商分流线下实体零售。我省电子商务领跑全国,近年来网络零售高速增长,但其中网上C2C无证个人网店未纳入统计。据估算全年漏统量达300多亿元,直接影响社零增长1个点以上。二是商业综合体分流传统零售。近年来购物中心、工厂直销中心(奥特莱斯)、商业街、美食街快速发展,而购物中心、工厂直销中心的主体商业多为制造企业直销店,尚未纳入社零统计范畴。三是农家乐分流城区餐饮消费。我省农家乐餐饮近年来快速集聚发展,对城区中高端餐饮网点冲击较大,而大多数农家乐尚未据实统入社零。

2、相关政策综合影响较为明显。今年以来我省严管公务消费,1-9月我省公务消费持续负增长,即使按全年零增长估算,也将比上年节约公务消费400亿元左右,直接影响社零增量250亿元以上。同时,当前国家促消费政策已全部退出,原政策作用商品消费增幅回调,短期内市场热点分散化,对今年总体消费增长有所影响。

3、居民消费价格低于上年同期。20122月以来,我省CPI持续低于全国。1-9月,我省CPI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1%,比去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低0.4个百分点。剔除物价因素,1-9月我省社零实际增速仅低于去年同期0.4个点。这也是我省社零增速全国居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4、居民收入增速全国居后。上半年,我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9.9%,分别比上年全年低2.81.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水平(9.1%11.9%);增幅分列全国第2930位,在沿海省市中,仅高于上海(7.5%8.8%)。即期收入及未来预期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支出。

5、省内房价居全国前列。2012年年底房价排名,中国城市房价前十名中,温州、杭州、宁波分别列于第5610名,浙江成为上榜城市最多的省份。居民购买住房属投资行为,并不在社零统计范畴,然而我省住房价格总体高于兄弟省市,居民相关支出大,影响消费能力。

6、居民耐用品保有量较高。我省人均社零水平和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保有量均居全国各省区前列,2011年我省城镇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仅次于北京,列全国第二;对汽车等大件商品的首购需求减弱,传统热点出现降温,如今后采取汽车限购治理交通拥堵,将进一步压制社零增长。

7、部分市场消费规模缩减。一是极端酷热天气影响。78月连续高温,不仅外来旅游消费大量减少,本地居民外出消费也明显压缩。二是省外国外消费转移。近年来我省旅游业正从高速增长转向较快增长,来浙游客人均购物支出也呈下降趋势。据统计,2012年我省外来人均旅游购物为238元,占人均旅游总支出的20.8%,分别比2008年下降了20元和5.7个百分点;同时省内海外购物持续快速增长。三是外来人口减少。随着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外来务工人员正逐步减少,对社零增长也有所影响。1-9月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小包装食盐累计销量15.73万吨,同比下降8.9%

(二)趋势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统计局调研情况,按照现行社零指标统计口径,今年我省要实现社零增长13%的目标,后3个月要完成4437亿元以上,据推算,平均增长17.3%。虽然面临CPI翘尾因素影响逐步减小、实体经济稳步复苏等有利条件,但消费分流、严管公务消费、国家促消费政策退出等因素影响依然存在,尤其对节庆消费影响更是不容轻视,今年国庆,省商务厅重点监测的176家流通企业销售(营业)额同比下降了5.4%。因此,今年完成社零目标的难度非常大。

四、流通促消费的工作建议

为全面贯彻落实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扩大消费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快构建全省流通消费促进工作长效机制,有力推进当前工作,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以全局战略高度,更加深刻地认识所面临的形势任务。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有效投资,拉动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大家知道,当前中央正在着力推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出台新一轮深化改革方案,这事关中国经济的前途命运,必须有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作为保障。在国际市场需求难有大的期待,能否有效启动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已变得极其重要和迫切。要树立促消费就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改革的全局思维。

(二)以高度负责态度,担负起流通促消费工作的牵头重任。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和省政府分管领导的协调下,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扩大消费工作的意见,明确成立省扩大消费工作领导小组,目前我厅正在牵头组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客观上讲,在目前清理各类领导小组的背景下,为消费工作成立这样的机构,是充分考虑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扎实做好工作,体现了商务部门的工作水平和责任意识。按照上下对应的要求,各级商务部门要主动担负起流通促消费工作牵头任务,一是尽快建立政府领导的部门协作机制,为工作推进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合力谋划思路、路径和政策举措;三是努力强化协调和抓落实的能力,对重点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和质量时限要求,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力求实效。

(三)以做深三篇文章,扎实有力地推进流通消费促进工程。要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思考:流通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潜力和升级方向、消费习惯和模式创新、平台打造和政策促进。要立足做好做深引导消费、便利消费、保障消费三篇文章,结合商贸流通其他四大工程实施,在九个方面化大力气推进:

一是稳定汽车和住房类权重消费,培育引导新的消费热点。城镇化推进为汽车和住房类商品消费增长提供空间,要积极推进流通企业渠道网点下沉。同时要挖掘潜在的消费热点,如研究试点开展家具、厨房电器以旧换新,绿色建材下乡,做好节能汽车、绿色环保产品、智能化电子产品的消费引导促进等。

二是组织大型消费促进活动平台,有效释放居民消费需求。我厅将继续组织开展全省性的大型系列消费促进活动,各地也要积极筹划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促消费重点活动,形成商务促消费浓重的氛围。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要谋划年末销售冲刺工作。

三是促进品牌和地方产品消费,发展循环回收利用体系。从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地方经济、提升循环经济为出发点,开展品牌消费促进体系试点建设,协调推动浙江名品进名店、地产品销售网络和品牌连锁店建设,继续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二手车交易市场建设,拓宽二手车省外销售渠道。

四是优化商业网点规划建设,推进农村商业设施进一步改善。围绕城镇功能区规划、居住区商业配套,将商业网点规划先期跟进、统盘考虑,建立重大项目分级联系制度,协调社区商业用房及业态布局,优化建设城市核心主商圈、各级副商圈,一刻钟便民商圈。加大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政策投入,实施万村千乡提质工程和现代商贸流通示范镇村建设,推动大型商贸企业布点农村市场,构建城乡统筹现代流通网络。

五是大力发展网络购物消费,有序发展新的商业业态和模式。积极顺应流通业变革,依托大型电商平台,发展我省品牌网商、地方商品馆,支持实体商业企业改变销售方式,开展线上购线下提O2OOnline To Offline”业务,借助网购实惠和实体服务,建立双渠道营销优势。重视新的商业业态和模式下的市场需求,积极引导规范,有效防范风险,丰富市场供给方式,推进智慧商业、智慧消费的加速发展。

六是加快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推动与各相关行业的融合互促。旅游、信息、医疗服务、养老等新型服务消费正在加快兴起,要支持和引导传统的商贸服务业主动开展跨界合作,寻求新的发展商机。进一步促进商业特色街建设,促进商旅文结合。加快落实我省出台的支持餐饮住宿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面向大众消费转型发展。推进城市生活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生活服务资源,促进便利消费。

七是开展商贸优质服务活动,整顿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在商贸行业积极推行行业标准,树立行业标杆企业,促进商业品牌建设,推动诚信经营和优质服务。加强银商合作,扩大信用卡结算网点,实施刷卡优惠促销活动,发展耐用消费品信用消费。继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贩卖侵权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特种行业管理,努力净化市场秩序,保障消费安全。

八是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加强市场监测调控能力。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抓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超对接等各类产销合作模式,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切实做好市场运行监测分析,加强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引导,完善生活必需品和菜篮子应急商品数据库,建立分级响应应急企业队伍,落实猪肉食糖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及时处置各类市场突发事件,确保供应平稳有序。

九是协调做好消费市场统计分析,建立工作情况通报制度。配合统计部门做好消费统计工作,实现应统尽统。协调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部门联合分析制度,与省统计局联合发布浙江省促进消费形势报告。落实促消费工作信息报送,及时上报工作情况和典型经验,加强媒体正面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继续实施社零完成情况季度通报制度,落实进度管理,努力实现年度工作目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