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动态

当前舟山市渔农村消费潜在增长点及制约因素分析

发布日期:2015-04-10 14:48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商务厅政务网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三驾马车”中出口增速初显换挡,投资增速高位放缓,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增强。前三季度,我国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5%,比投资贡献率高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其中农村消费增长13.2%。但由于农村实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购买力不足导致整体消费水平偏低,加上目前农村居民收入偏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消费环境、消费方式和消费条件落后等因素,农村消费潜在需求旺盛但难以充分实现。

        一、舟山市渔农村消费潜在增长点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将直接给渔农村消费带来“累计效应”。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市落户。国务院推出《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强调着力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据预测,人口城镇化率每提供1个百分点,至少有1300余万人从农民变市民,直接带来1740亿元的新增消费。以舟山市普陀区为例。改革开放以来,该区渔农村经历了两次建房高峰:第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两次建房高峰跨度15-20年。目前,该区渔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8.5平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3平方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8平方米。现有渔农户6万多户,每年建房量(包括新建、翻建和大装修)大约在2500户左右,可以拉动投资和消费约4.5亿元,带动40多个产业的发展。

        (二)“汽车下乡”、“家电下乡”带来的乘数效应。2008年底,国家通过财政杠杆,扩大消费需求,引导适合农村需求的生产和流通,开展“家电下乡”活动。2009年,该市“家电下乡”电器共2.4万台,“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补贴为758万元,全年县及县以下渔农村市场零售额4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3.6%。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如燃油税改革、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车辆购置税减半等鼓励汽车消费政策效应,2009年该市汽车类零售额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新汽车上牌共9598辆,比上年增长26.0%,平均每月新上牌车辆近800辆,出现汽车销售火爆热潮。以舟山市定海区为例,2005年舟山市渔农村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人均525元。到2013年,定海区农渔村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分别为4763元、1279元,同比增长14.7%10.9%,分别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8.2%9.5%。该区农渔村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7.5辆;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为128部,增长速度快,增长空间巨大。

        (三)渔农村旅游文娱消费增长空间大。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对扩大内需的贡献比较直接,且具有可持续性,是新型的高级消费形式。舟山市普陀区拥有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等众多海洋旅游资源,但据统计该区渔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只有229元,仅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1. 5%,与全世界10%以上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因此旅游消费在渔农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四)渔农村服务性消费潜力有待挖掘。服务性消费热点将集中在教育、信息、医药保健、文化等发展和享受方面。今年前三季度,舟山市渔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882,同比增长13.6%,其中家庭子女教育的投入是教育文化娱乐主要增长动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钱买享受、买时尚、买轻松、买健康等将成为渔农村居民消费的一个新趋势,对文化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体育休闲为主的非商品性消费的需求将大大增加,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健身俱乐部、文化娱乐场所、连锁超市、便利店、家政服务等服务性消费快速上升。据统计,2013年,普陀区渔农村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33.1%,增速虽连年提高,但从长期需求来看,服务性消费比例还较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制约渔农村潜在消费的不利因素

       (一)渔农民收入增速趋缓和差距拉大抑制消费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和其它收入。经济转轨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以及城市转移,农民的劳动报酬收入与非农家庭经营收入不断增长,并逐渐成为农民生活消费水平赖以提高的重要途径,工资收入成为目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但受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等方面的影响,劳动力转移面临一??施投入依然不足,制约着农业的增产增收。“十一五”期间,舟山市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3%,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年均增长10.6%,而近三年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1%,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11.2%,慢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速2.6个百分点,支出的增速慢于纯收入增速0.9个百分点。同时,渔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降低了整体消费倾向。2013年该区渔农村居民家庭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比达10.81,远高于城镇居民的4.51。由于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低,收入更多的以储蓄和投资沉淀下来,从而抑制了渔农村消费的快速增长。

        (二)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保障不足抑制消费需求。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稳定和拉动渔农民消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解决了渔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才能使渔农民敢于消费,享受消费。虽然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公共服务领域保障性投入很大,但相比之下广大渔农村社会保障仍较为薄弱,很多渔农民只能凭借增加个人储蓄来应对不可预期的风险,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失业、医疗、养老等支出做准备,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

        (三)流通企业下乡积极性不高制约渔农村消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下乡的积极性不是太高,主要因为成本比较高,投资回收率比较低。农村的购买力是相对较弱,一些商业、企业长期在城市里经营,其一进入农村,原有的经营模式无法复制到农村,投资回收期比较长,可能会导致商业、企业水土不服。因此流通企业要量力而行,在进入市场之前,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流通网络难度,到农村市场不仅仅是复制现成的模式,应该制定出符合农村市场自身的模式。

        (四)政策刺激遗留问题抑制渔农村消费。以普陀区为例,该区渔农村家电市场经过“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刺激以后,渔农村“白色家电”和“黑色家电”市场基本达到饱和。到2009年末,渔农村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脑、空调机和彩色电视机分别为32台、50台和156台,比上年末分别增加10台、12台和9台。渔农村居民购买欲望降低,而家电产品的更新需要一定周期,进一步扩大消费品升级换代尚需一定时间。

        (五)消费环境不佳削弱消费需求。近年来,沿海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渔农村家庭,整体消费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升,农村中等偏上收入家庭,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明显提升,是农村市场耐用消费品、先进交通工具等高档生活用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其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主,收入水平高,消费档次高,但这类家庭毕竟占比少,尚不是农村消费市场的主体。而且有部分群体,其收入增长了,但是消费观念还没有改观,在带动消费方面的能力显得尤为不足。当前消费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治理。特别是渔农村,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渔农村消费的扩展。此外该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减弱了消费需求:普陀有近1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三分之一多的渔农村人口居住在海岛上,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健全、交通不方便、商品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滞后等诸多问题,从而减弱了渔农民消费需求。

        (六)传统消费理念影响消费结构。受传统的“收支相抵,略有节余”消费观念影响,渔农村居民极少“超前消费”。以舟山普陀区为例,该区近十年来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年均16%以上的增幅大大高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幅度,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在不多的消费支出中也是以基本生活消费居多,2013年该区渔农村居民用于吃穿住的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达57.6%,生存型的支出比重大大高于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支出比重,消费结构不合理。

(舟山市商务局供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