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动态

临安商贸“一镇一品”拓消费市场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18-01-02 09:41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商务厅

临安区以杭州“美食之都,购物天堂”等活动为主载体,以繁荣农村消费市场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全区18个镇街“一镇一品”特色消费品牌,通过策划培育“百笋宴”“板桥香榧节”“昌化大米节”“湍口索面节”等区域特色商品促销活动,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源连接整合,提升区域特色产品的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水平。2017年1-11月,区商务局组织18个镇街共组织活动32场,参与行政村157个,商品品类达1000余个,销售额达2亿元,活动信息在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网、新华社等多媒体发布。

 

一、活动策划“专业化”,全力提升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的活动专业策划优势,媒体、产业资源整合的优势,最大程度提升区域商品的知名度、影响力。一是文化挖掘提升影响力。如“好家风百笋宴”邀请宣传部和竹文化研究会参加,依据《钱王家训》和《笋谱》等文献,突出“家文化”和“竹文化”挖掘,并在菜肴评比细则中对文化因素增加权重。如“香榧节”,邀请了市地方志专业人士进行考证,首次发现《中国植物志》和《天目山志》中明确记载临安是香榧的原产地。如昌化石国石论坛暨淘拍卖活动,邀请国家文化产业顾问等全国知名人士参加。二是活动策划提升影响力。根据各个商品的特点,相继开展“好家风私房菜”“十大山地蔬菜品牌”“十大特色菜”“文明餐桌示范企业”、“临安十大精品山货”“索面十大工匠”等评优评比活动,提升产业培育的精准度,促进参展企业自身的品牌化、标准化建设,促进行业的整体提升,全年完成小微企业培育45家。三是全媒体参与提升影响力。邀请市内外主流媒体、专业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全方位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围绕提升区域品牌价值、推进供给侧改革,挖掘提炼创新创业的素材,做好活动前、中、后期动态报道和专题宣传。活动共计在市内外主流媒体发布信息300余条次,网络传播转播2000余条次,开展视频直播11次,观看人数近50万人。

 

二、产业对接“精准化”,促销活动注重实际成效。在促销活动中,以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口,把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对接、资源整合放在第一位,讲求活动实效。一是产品促销活动有实效。32次促销活动,参加的商品品类达1000多个,参与的企业为700余家,线上线下活动成交额2亿元,如天目小香薯活动当天销售额达23万斤。二是产业对接有实效。邀请基地(家庭农场)、村经济合作社、广告策划、教育培训、电商平台、物流冷链配送、科研单位、行业协会、商场超市(社区)、金融等全产业链单位参加,举办产品进电商平台、产品进商场超市、产品进社区、产学研合作、基地(园区)挂牌、新品推广等一系列签约活动,全力推进接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同时也吸引一些创新创业企业的落户。三是供给侧探索有成效。通过媒体宣传推介、客户引流、产业链对接、农旅对接等形式,积极探索区域农产品精准化营销,助力供给侧改革,引领区域产品从“卖山货”到“卖好货”、从“卖产品”到“卖文化”的转型升级。梅大姐高山蔬菜通过活动与知名商场超市签订供货合同,标准化农场扩展到400亩。3.0大米通过农品节开展进社区活动,会员增加到3000位。

三、部门服务“协同化”,有效提升了政府服务产业的水平。商务局作为牵头部门,重心前移,牵头产业相关部门积极参与产品促销活动,整合各个部门单位、镇街的公共资源,服务基层服务一线。一是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如大米节,参加的部门单位有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农林大学、市农办、市小微办、农业局、发改局、供销社(农合联)、科技局、科协、市场监管局、旅游局、经信局以及餐饮、电商行业协会等,知名院士也参加活动,涉及大米生产的5个乡镇,一起到现场考察企业、对接项目、对接技术,提高服务的精准度,成立临安市特色农产品流通协会,通过协会促连接、打品牌、扩市场、强影响。二是提高活动的支持力度。全年32个商品促销活动,商务局投入资金160万元,同时带动各个部门、单位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同时提供人才、技术、项目等其他服务,并带动镇街对产业基地配套基础设施投入300余万元,优化了镇村产业发展环境。三是提高办活动的专业化水平。乡村振兴“一镇一品”竞争性评级考核机制,采用镇街申报,镇街为活动实施主体和安全管理主体,由商务局牵头进行项目指导和结果评价。并依据宣传效果、促销实绩、企业培育、项目落地等进行权系评定,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一定资金的绩效考评奖励,32次活动均做到平稳、有序、安全、规范举行。

 

(杭州市商务委员会(杭州市粮食局)供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