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动态

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产业平台新定位促进生物经济再起航

发布日期:2019-07-24 17:15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开发区信息科

近年来,经济技术开发区借鉴周边市县生物医药产业园成功经验,积极布局并招引具有影响力的生物经济产业链企业,完善生物经济产业生态链,以微医、歌礼生物为代表的智慧健康产业迅速发展,美国和睦家国际医院、英国杭州英慈国际医院等一批国际医疗机构成功入驻,艾欣达伟小分子抗癌药等创新药研发、西湖大学红细胞治疗、求臻医学、盾恩医学等一批生物科技项目相继落户,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物医药国际合作产业园、荣泽生物等一批医药领域知名平台和企业加快集聚,形成了生物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共引进生物经济企业70余家,其中独角兽企业1家,准独角兽企业2家;注册资本金总额35亿元。累计引进“国千”人才12人,“省千”人才3人,市“521”人才2人,在谈院士级项目3个。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7.1亿元,财政收入8101.22万元。

一、主要工作

明确定位,推进差异化发展。按照“定位高端、差异发展、量质并重”的思路,依托优越的区块条件,创建国家和市级科技孵化器,聚焦医疗服务、基因工程、高端医疗机械等领域,引进国内外顶尖科技和团队,打造高科技附加值医疗服务先行区、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集聚区、生物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示范区。萧山科技城加快生物经济产业园建设,引导生物医药产业逐渐成型;新街街道积极探索生物医疗细分领域产业发展路径,引进分子诊断、第三方实验与监测、高端医疗器械等项目,为生物医疗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多措并举,推进“三招三引”。坚决冲破阻碍生物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突出瓶颈,全力推进招商引资、招商引税、招才引智“三招三引”工作,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率先运用生物科技领域“产学研”结合模式,引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打造浙江长三角生物医药国际合作产业园,其中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骆燮龙领导的生物医药领域团队成功入驻,细胞药物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乳腺影像应用中心等两大服务型平台相继成立。探索“投资+孵化”运营模式,充分运作浙江生命之花健康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凯风惠泽”创新药子基金,为生物医药项目发展提供更好的创投融资服务。
统筹资源,强化要素保障。根据生物经济领域各阶段发展需求,制定出台精准产业帮扶计划,营造支持和鼓励生物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搭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平台,通过召开项目推介会、举办沙龙论坛等多种方式,探讨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吸引更多国内外精英专家集聚开发区。率先施行人才项目快速启动支持机制,已落实扶持资金数百万元,提供人才配套住房20套。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战略合作,与全国卫生产业企业协会、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哈佛大学福塞思研究院及哈佛大学生命科学孵化器等协会、机构和公司接洽,共建学术科研孵化产业转化平台,设立硕士、博士见习基地,为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提供平台支撑。

二、下阶段计划及相关建议

加强组织招商领导。一是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实行全民动员。二是把招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把业绩作为年终评先表优的加分项,激发工作活力。三是建立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重大项目安排局领导进行联系,不定期召开招商引资督办会议,通报工作进展。四是搜集整理招商引资信息,将所有项目按接洽、在谈、在建进行分类整理,细化工作重点。五是在招引过程中不划阶段、不分环节、不降低标准,明晰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破解工作难题。六是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把调查研究、行业分析和专业招商贯穿全过程,取得工作实效。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信息港为中心,适度辐射市北区块,依托微医国际医学中心、歌礼国际肝病中心等,构建生物药业产业特色品牌。以浙江长三角生物医药国际合作产业园为重点,搭建生物医药公共平台,招引技术高端的生物医药相关项目,集聚培养相关产业人才。依托机器人小镇,引进人工智能+医疗的AI产业,协同发展二、三产业。以科技城为轴线,发展基因技术,招引一批以启函生物基因科学为主的生物医药企业,做强英慈科谊国际医养基地,打造现代生物医药产城新城。

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研究制定专项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支持生物技术创新、产业化,加快创新载体和产业园区建设,鼓励一批企业通过战略合作或自主投入方式发展生物经济产业,确保一批高质量生物经济专业产业园尽早投入使用。释放现有产业优势,强化政策引导,着力招引龙头企业、总部经济和优势成长企业,加大与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对接。同时,在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对生物产业核心技术人才给予适当倾斜。

推动产业链条招商。构建招商大平台,鼓励开发区本级、街道和各平台成立专业招商小组,建立顾问团队,以产业链招商为重点,研究和制定切合实际的生物产业发展“蓝皮书”,提升产业的集聚度。加强对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梳理和研判,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关联企业。积极寻求资本合作,引进相关配套企业,补齐产业链条中的短板。积极与大公司、大集团开展合作,在资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努力开拓生物经济产业发展的新蓝海。


(萧山开发区信息科供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