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大力发挥电商优势实现民生保供和经济发展“两手抓” |
||
|
||
海宁市坚决贯彻省委“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发挥电子商务行业优势,做活在线店铺,推动生产型、贸易型、服务型及跨境电商企业加速开复工,在维持保供不断档的同时,为恢复和繁荣本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全面排摸+全面引导”,提档企业复工进度 一是建立企业开复工数据库。建立包括生产型、贸易型、服务型和跨境电商企业在内的重点电商企业复工数据库,目前42家重点电商企业已全部复工。同步建立全市189家销售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海宁市电子商务企业建立企业跟踪目录库,下发关于开展全市电子商务企业复工复产跟踪服务的通知,指定专人负责与相关镇、街道、开发区,以及海宁电子商务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单位负责人对接,全面推进全市电子商务企业的开复工。 二是推进快递物流企业复工。快速打通居民生活物资运输渠道,以市邮政管理局为主,推进全市快递物流企业开复工,截至目前,全市26家快递企业已全部复工。引导快递企业做好邮件、包裹的不接触投放,打通物流快递的最后100米。鼓励“饿了么”“美团”等餐饮平台推出客户快速上线和引流服务,引导传统餐饮企业积极拓展线上业务,“饿了么”平台餐饮主体复工600家次、“美团”平台复工489家次。 三是呼吁电商担当社会责任。通过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渠道发布防控动态信息和工作要求,引导电商企业正确认识疫情、科学防范疫情,发布《致海宁市电商企业倡议书》,呼吁全市电子商务企业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在协会会长、副会长单位积极带动下,协会会员企业共计捐赠155.57万元,多家会员企业响应协会倡议,为控制疫情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线上订购+线下配送”,创新民生保供渠道 一是创新消费模式。为保障广大市民健康与安全,让居民减少外出,引导各类商超、餐厅、农产品电商企业等电商主体创新消费模式,推出“线上订购、线下配送”模式。创新推出了永辉买菜、泥土香、大潮商城(蔬菜基地直送)、海宁农珍(微菜篮)等线上菜市场平台。目前,农产品的网络零售额达到了1989万元,其中休闲食品、农资、生鲜食品排名前三,分别达到了45.6%、29.9%、13.5%,农产品的充足让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果盘子”得到保障。 二是链接产销通道。通过发布招募信息、搭建沟通平台等方式,鼓励全市有农副产品配送能力的农户、农业基地及供应商加盟本地电商平台,同步解决“农户销售难”“居民买菜难”问题。如海宁市邮政公司、供销总社联合推出“基地直采+邮政专送+市民餐桌”的防疫保供配送新模式,提供上门配送的“无接触式菜篮子”,活动累计产生订单1415单,金额达10.4万元。 三是助力农户发展。指导农户和合作社开展电商创业,以“互联网+”带动产业发展,农户增收,切实减轻疫情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海宁市泥土香特色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基地+农户+合作社+营销”一体化模式,发展社员102户,带动周边农户200多户,种植总面积超500亩,疫情期间合作社每天通过微信接单100多单,日均营业额1万余元。 三、“危中寻机+转危为机”,振兴电商经济发展 一是拓展线上市场。鼓励因疫情期间线下店铺无法营业的服装企业,通过自有的线上店铺、微信商城等平台,拓展线上市场,引导线下流量往线上购物,破解产品销售难题。如浙江敦奴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转战“线上市场”,通过淘宝、唯品会、微商城等线上平台销售春装,优先推动网上交易平台恢复正常运行。目前日销售额100多万,2月份至今,已实现网络销售额2000多万,同比增长40%。 二是试水直播销售。结合当前疫情发展情况,鼓励企业在业务无法快速推进的情况下,试水“直播+电商“模式,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宣传,扩大影响力,保证复工复产后订单不断链。如浙江卡拉扬集团有限公司自1月30日起,发动上千名员工在线与3万余名“网红”接洽,目前已达成5500多个合作意向,并有1100余个合作已经开展,实现了企业向新电商模式的转型,为企业开复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做强跨境云销。引导全市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在配足配全商品,加快海外仓进货速度。复工后,跨境电商企业开足马力,通过海运、行邮等途径,向海外仓发货,保证国外商品不断供。全市200余家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已全面复工。如海宁汉德袜业有限公司作为袜子行业的一个重点跨境电商企业,不仅在亚马逊、执御等跨境电商平台开设店铺,建立了两个自营独立站,而且将触角升向新西兰和巴西等国家本土电商平台,今年开年到现在,跨境电商带动出口约300万美元,同比增长20%。 (嘉兴商务局供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