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大力发展散装水泥事业为“碳达峰、碳中和”作行业贡献 |
||
|
||
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有利于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人居环境、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和作业效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化加剧,引发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已经超越科技领域,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途径是“减排”(减少在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和“增汇”(增加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龙泉市认真贯彻省、丽水市生态工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倍增行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聚力龙泉复兴,紧扣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动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工作高质量发展。 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转型提升。 由于我市在资源缺乏、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企业靠拼资金、拼资源、拼规模,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市场抗风险能力低,使得区域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其根本原因是缺少具有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带动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在当前扩内需、保增长、促转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更深刻认识到创新型发展是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最根本的支撑。2013年,我市下大决心,对浙江海阳水泥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粉磨站生产线进行了淘汰,净化了空气、盘活了土地,2014年市政府对该企业的土地进行了收储,规划提升发展空间。 加快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发展。预拌混凝土企业从2012年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5家,年设计产能180万立方米,到2021年底预计实际产能可达到90万立方米,预拌砂浆正在谋划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做好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企业清洁化改造,这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关乎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我市生态文明和美丽龙泉建设的战略部署。2018年,我市共投入资金1690.9万元,对3家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搅拌楼、生产线主体、输送皮带机、雨水收集池、污水收集池、砂石料仓库等进行了清洁生产改造,购买了全自动离心机、螺杆式空气压缩机、雾炮机、脉冲式除尘器等设备。为此,我们将做到层层落实,巩固成果,以清洁生产改造为切入点,拓展领域、规范管理、建章立制、多元投入,努力提升企业自身形象,广大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好风气,为实现“全民管理、全民参与、全面覆盖”目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山区夯实基础,建设充满魅力、充满活力的城市共同奋斗。经过清洁生产化改造,我市已有3家预拌混凝土企业清洁生产通过了验收,改造后各项指标基本达到检测标准,美化了环境,环境效益减少粉尘排放20.91吨、节电4.94万kwh、减少柴油消耗31.45吨、节水11934吨、废固削减1497吨、减少砂石料浪费4.91吨。经济效益184.9万元,综合效益显著,另有2家计划在今年底前完成清洁生产改造。为推动我市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的发展,抢挀碳达峰机遇,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实施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完善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 2、加大专用车辆安全管理,低碳运行发展新使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抓好专用车辆的监督管理,让专用车辆运行安全环保,是混凝土企业在运输发展中的重大新使命。首先要严把“教育关”,常态跟踪驾驶员安全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做到不培训不上岗,不合格不发证,确保专用车辆驾驶员教育培训率100%。二是严把“发证关”,从办理《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和右转弯盲区视频设备安装使用证》和《驾驶员业务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入手,把安全与发证相结合,严格车辆准入,堵住监管漏洞。三是严把“淘汰关”,建立“黑名单”制,对违规违法严重的专用运输车辆与驾驶员均列入“黑名单”予以通报。“十三五”末,依据《条例》有关规定,我市完成了72辆预拌混凝土专用车和13辆泵车行驶记录装置的安装工作,对161名录用驾驶员进行了业务技能与安全培训,全部专用车辆将统一接入省散装水泥与预拌砂浆发展协会网络平台进行日常安全监管,每年联合市交警、路政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累计共开展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混凝土车辆及驾驶员安全驾驶等执法检查100余次,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20余份,有效制止了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以数字赋能保证专用车辆低碳、绿色、安全出行,减少事故的发生。 3、加强供给侧改革,推动预拌混凝土下乡和砂浆进家装。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下乡进家装,不仅在加快农村建设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建筑质量,发展循环经济上更是不可或缺。因此散装水泥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应积极行动,采取措施促进农村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应用工作。首先要做好宣传,让农民朋友认清袋装水泥的危害,逐渐接受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习俗,因此对于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的宣传要长期坚持不懈。其次是加大对农村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应用的扶持,提高广大农民使用散装水泥的积极性,真正达到惠农利民的效果。最后是加大农村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网点的建立,在乡镇和有条件的村庄建立中小型搅拌站、销售网点和配送站,坚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进行推广,利用各种渠道提高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要加大供给侧改革,企业要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建房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农村变为预拌混凝土需求的新兴增长点。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预拌混凝土在农村中的知晓率和普及率,通过宣传预拌混凝土在房屋质量控制、粉尘污染、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优势,提高预拌混凝土在村民心中的接受度。二是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通过对使用预拌混凝土建房的农户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形式帮助企业化解过剩产能。2017年龙泉市被列入第三批预拌混凝土创建示范市,为全市404户519植农民建房户争取示范资金70万元,试点建房农户共使用预拌混凝土5.8万立方米,达到了试点的目的和要求。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散装水泥发展中心将积极对接省、市散装水泥发展中心和相关行业协会,跟踪了解国内外关于混凝土、砂浆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向企业宣传一些好的工艺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同时,政府层面将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品种的多样性、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市场占有率。二是企业应走差异化生产经营的道路,通过与高校合作搭建产学研工作平台、加强市场调研等方式生产和同一区域内其他混凝土、砂浆企业不同的并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避免同质化发展而陷入价格战。三是企业应该注重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人才引进、组织参加业务培训、制定创新激励措施、人性化管理等形式提升员工的职业幸福感和企业认同感,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四是优化产业布局,给混凝土企业提供一块更加肥沃的发展土壤。根据龙泉市“园区外基本无工业,园区内基本无非生态工业”的发展要求,适时将混凝土企业整合入园。同时考虑到混凝土企业生产工艺的特殊性和混凝土车辆可能对园区路面及周边企业交通安全的影响,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并制定混凝土车辆行车路线,提高混凝土企业环保“三同时”验收标准,减少混凝土企业生产经营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他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开局之年,赋予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使命任务,也是对全体散装人的一场大考,我们要加强碳排放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加快绿色技术创新,推进绿色化改造,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作者:吴孔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