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水泥脱碳报告发布: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发力 |
||
|
||
人民政协网北京8月23日电(记者 王菡娟)8月22日,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天津市硅酸盐学会、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京联合发布三个报告:《中国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标准体系和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体系研究》(简称《标准体系报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减碳路径与策略研究》(简称《混凝土减碳报告》)与《绿色建材政府采购政策建议》(简称《绿色采购建议》)。三份报告分别从低碳生产标准制定、水泥产品降碳、建材绿色采购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水泥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水泥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水泥行业的减碳既需要从生产端推动燃料和原料替代等低碳生产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也需要从消费端推动用低碳水泥产品替代普通产品。 《标准体系报告》从水泥生产端出发,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4月发布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梳理了现有标准和支撑政策,提出了“中国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标准体系”框架。报告建议,应加快编制原燃料替代、节能降碳、低碳水泥和碳捕集与利用四方面的技术与装备标准。除已有和在编的标准外,报告建议新编12项标准,为水泥生产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提供更完整的“工具包”。 《标准体系报告》提出,“低碳水泥”的概念和评价指标将随着水泥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水泥碳排放量化指标有助于从消费端辨别和使用低碳水泥和低碳混凝土。因此,报告为定义“低碳水泥”提出了量化指标建议,认为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于今年3月发布的《低碳产品评价技术规范:通用硅酸盐水泥》(征求意见稿)中的1级限额指标可作为现阶段低碳水泥产品标准。 《混凝土减碳报告》认为,混凝土需求总量下降带来的减排效应与材料高效利用是水泥应用端的两大有效减碳路径,并提出了不同时期减碳技术发展优先级及碳减排潜力:到2030年,材料高效利用将以优化配合比及延长混凝土使用寿命为主,两者当年将实现碳减排共计约1.73亿吨,占混凝土行业预期碳排放总量的24%。 2060年,上述四项技术碳减排共计约2.27亿吨,占当年混凝土行业预期碳排放总量的48%。 《绿色采购建议》认为,在水泥行业建立碳标签使碳排放来源更加透明化,有利于加速行业上下游企业的整体减排。对水泥企业而言,通过碳标签可以清晰了解水泥碳排放足迹,直观地获知水泥的碳排放量信息,从而引导下游企业的市场购买行为,带动建材行业低碳转型。报告建议,尽早建立水泥产品碳标签制度,完善绿色建材混凝土碳排放评价标准体系。碳标签制度应分四个步骤建设完善,即“确定产品碳排放基准线”“建立碳基准评价标签”“披露碳得分标签”和“建立产品碳中和水平标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刘敬疆处长指出,尽管国际上也有关于绿色建材的相关表述,美国欧盟有绿色建筑,其他国家也有建筑上的绿色的要求,但最准确、完整的绿色建材概念是由中国第一个提出来的。2013年住建部、工信部明确提出了建材的绿色化,即绿色建材。随着工作的深入,未来我们将不断细化指标要求,把碳约束纳入我们国家绿色化推进的制度。 全国图形符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原研究员张亮表示,减碳是当前大环境下各国的一致需求。标准建设,包括水泥行业的标准,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考虑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标准在开始制定之初就要有这种意识,在减碳相关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要充分吸纳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高质量的国家标准。 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周永祥强调,将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与结构创新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性能优势,降低混凝土的总体用量。同时,通过混凝土的骨料优化设计与掺合料粉体技术,将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即水泥熟料用量)降下来,这是目前混凝土应用端降低碳排放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表示,国家“双碳”战略实施以来,因总体需求降低以及错峰生产、能效提升等政策措施的驱动,水泥行业减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水泥是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大宗建筑材料,而且减排难度大,行业减碳仍然任重道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