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散装水泥发展中心 > 理论研究

国家《建设用砂》标准与机制砂的规范要求

发布日期:2025-02-21 17:32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散装中心

1.机制砂的定义:

机制砂,经过除土处理后,是由机械破碎和筛分工艺制成的,其粒径小于4.75mm,来源于岩石、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颗粒。但需明确的是,软质和风化的颗粒并不包含在内,通常被称为人工砂。

2. 机制砂的规格:

机制砂的规格是根据细度模数(Mx)来划分的,具体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种类型。不同规格的机制砂,其平均粒径也有所不同。例如,粗砂的细度模数范围在3.7-3.1之间,其平均粒径大于0.5mm;而特细沙的细度模数则介于1.5-0.7,其平均粒径小于0.25mm。总的来说,细度模数越大,机制砂的粒径就越粗,反之则越细。

3. 机制砂的等级与适用范围:

(1) 等级划分:机制砂的等级,依据其技术要求,通常被划分为Ⅰ、Ⅱ、Ⅲ三个等级。

(2) 应用领域:

Ⅰ类砂:适用于制作强度等级高于C60的混凝土。

Ⅱ类砂:适用于强度等级在C30至C60之间的混凝土,以及有抗冻、抗渗或其他特殊要求的混凝土。

Ⅲ类砂:主要用于制作强度等级低于C30的混凝土和构筑砂浆。

4. 机制砂的详细要求:

机制砂的粒径范围被严格限定在4.75-0.15mm之间,同时,对于小于0.075mm的石粉含量也设有特定的比例限制。其粒级被细致划分为:4.75、2.36、1.18、0.60、0.30和0.15mm。要求粒级分布连续,且各粒级在总体中的比例需适中。此外,机制砂的粒型应尽可能呈立方体,针片状颗粒的含量也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5. 机制砂的颗粒级配:

颗粒级配,即砂子中不同大小颗粒的搭配比例,对砂的性能有着显著影响。当砂子均为同一粗细时,其内部空隙会相对较大;而若将两种或三种不同粒径的砂搭配使用,则空隙率会相应减少。这表明,砂子的空隙率与其各级粒径的搭配合理性密切相关。合理的级配不仅有助于节省水泥,还能有效提升混凝土和砂浆的密实度和强度。

6. 机制砂的原料选择:

机制砂的原料范围广泛,常见的包括花岗岩、玄武岩、河卵石、鹅卵石等。这些原料经过加工处理后,制成的机制砂在强度和用途上会因岩石种类而有所不同。

7. 机制砂的粒型要求:

在矿山配置中,对破碎物料的颗粒细度有着严格的要求。通常,针片状的物料在进入磨机后更容易被磨碎。然而,对于建筑碎石来说,其要求则恰好相反,针对针片状物料的比例限制非常严格。这主要是因为立方体颗粒具有棱角,这些棱角能增强颗粒间的相互锁紧作用。同时,立方体颗粒相较于针片状颗粒和圆形颗粒,具有更强的附着力,并能占据更大的表面积。

8. 机制砂的检验标准:

国家针对细集料,包括机制砂,制定了规范的检验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多项关键指标,如表观相对密度、坚固性、含泥量、砂当量、亚甲蓝值以及棱角性等。这些指标综合评估了机制砂的质量和适用性。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