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品牌国际化”作为经济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有利于转变我省贸易增长动力机制,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构筑新的竞争高地;有利于减少出口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性;有利于提升我省产业集群优势,在跨国分工体系取得合理定位。课题试图从构筑我省经济新一轮竞争优势的角度探求品牌国际化的必要性现实性,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以及政府推动政策效应分析, 通过问卷和分层抽样方式(STRATIFICATION)抽取样本并借助SPSS统计软件,在对197份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品牌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自有品牌拥有量不少,但出口品牌化程度低,附加值不高;品牌保护意识有所增强,商标注册仍待加强;品牌营销手段日趋多样化,营销力度受资金约束;质量意识普遍提高,通过各项认证率较高。 调查进一步显示,企业关于品牌国际化路径选择是多样的,绝大多数赞同品牌命名的国际化,纺服类和日用轻工类企业对更名的愿望相对强烈;对品牌国际营销目标市场的选择我省企业普遍缺乏战略性思考,被动地受制于出口市场对其的选择;多数企业目前的实力尚不足以“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出口是现阶段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企业普遍认为自创品牌的重要性高于为外商做OEM,纺服类企业认为做好OEM更为现实的观点比例相对较高;自创是企业创牌的第一选择,希望借力发展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尤其体现在服装行业。 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对政府政策驱动的第一性期望。不同规模、性质的企业对部分政策的认同度存在显著性区别,出口规模大的企业趋向于对出口信用保险、海外设加工点、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的政策激励,小规模出口企业侧重于政府提供的各类培训;外贸流通企业对支持境外参展的需求度高于生产企业;企业对其余政策选项的认同度区别不大。 基于调查结论,报告建议如下:一是制订“推进品牌国际化中长期规划”。“规划”要争取纳入我省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我省开放型经济 “十五”计划,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相衔接,同时体现 “以质取胜”、 “科技兴贸”的战略意图;二是制订符合WTO法律框架的品牌出口扶持政策。在避免政策扶持专项性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入世过渡期,掌握微量补贴的原则,起到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三是坚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对中小型企业侧重于鼓励其增加出口,培养“品牌”意识,对已有一定品牌基础的企业,通过“浙江名牌出口商品”的认定,运用“品牌发展基金”予以重点支持。四是制订和落实“浙江名牌出口商品”的评选和支持办法。要加大对“名牌”的行政执法保护力度;“名牌”的评比应实施动态管理,确立淘汰机制;“名牌”的评比应追求长期效应,避免为“品牌”而“品牌”。要与块状经济相结合,争取在块状经济内部形成1-2个国际知名品牌,以此为龙头,推进整体块状经济提升。 关键词:品牌 国际化 路径选择 政策效应 对策建议 推进品牌国际化,构筑新一轮竞争优势.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