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放平台 > 工作动态

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以“四大转变”助推发展模式创新

发布日期:2011-09-22 09:17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省商务厅

  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作为浙沪首个国家级开发区合作项目,自2009年12月正式启动以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浙沪合作办区的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副省长龚正等高层领导的肯定和关注,近日赵洪祝书记对海宁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合作批示如下:海宁的这一做法很好,应予推广。该区在创新发展模式、助推转型升级上的做法如下:
  一、   统筹谋划,从滚动开发模式向整体规划设计开发模式转变
  1、高标准园区定位。秉承漕河泾“高”与“新”的发展理念,海宁分区坚持发展高定位,提出了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浙江著名”的跨区域合作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的目标以及“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见成效”的开发建设思路。
  2、高起点产业规划。委托仲量联行编制海宁分区产业规划,确立了上海中高端产业拓展首选基地、海宁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长三角区域联动的先进示范的现代技术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打造体现“新兴产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主导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生产性服务业。
  3、高水平城市设计。委托英国合乐公司对分区15平方公里进行总体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的基础上修编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相关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商业、人口、交通、景观等各项城市功能。根据规划,未来漕河泾海宁分区将形成 “一轴两片三心”的布局结构。一轴是指以港口大道为主体的东西向联系轴线。两片为北部产业科研区和南部综合服务区。三心是指西部康湖核心区和东部大小横山商业区和大横山商业区。
  二、借鉴经验,从单一土地招商模式向多种形式招商模式转变
  1、借鉴工业地产招商。以打造漕河泾海宁分区“科技绿洲”为目标,积极建设分区示范标准厂房园区。该园区由漕河泾海宁分区公司投资,总投资额2.3亿元,规划占地102亩,总建筑面积达到8.2万平方米,将重点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研发机构和现代服务业,形成高科技的汇聚地。目前分区标准厂房园区已进入方案定稿阶段,力争今年11月份开工建设。
  2、强化三方合作招商。分区发挥充分发挥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引领示范作用,紧紧依托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了以漕河泾开发区为主、海宁经济开发区和漕河泾海宁分区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品牌招商体制,并利用各自优势,逐步建立总部在上海、研发生产经营在海宁的招商项目立体组合模式。
  3、依靠优质平台招商。树立“平台建设是第一窗口”的理念,加快区内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构筑高标准的载体。目前,基本完成了1.77平方公里启动区域的动迁、场地平整、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启动区块成功引进10个优质项目,项目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精密模具、汽车零部件、高科技电子、现代物流等产业,合计内资注册资本2.7亿元、外资注册资本1.2亿元,
  
  三、更新理念,从偏重制造业发展模式向产城融合发展模式转变
  1、打造现代产业新城。漕河泾海宁分区从一开始就强化“产城融合”,建区与造城同步推进的理念,把分区作为海宁城市百平方公里城市区的重要板块,用“城市设计”理念编制分区规划。力求通过科技化的产业,人文化的管理,生态化的规划,凸显未来新兴工业区的特征,形成科技、人文、生态协调,“山水为骨,绿地为轴”的现代新城。
  2、提升名人文化底蕴。突出历史的延绵相承,引入“徐志摩”概念(徐志摩——《再别康桥》——剑桥——康桥——剑河——康湖),主要开放空间以环康湖核心区展开,把康湖作为区域的门户与标志形象。围绕康湖,将会形成一系列连续与易达的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同时更成为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公园广场、公共服务等公共用地的ight: 24pt">3、优化产城发展目标。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海宁分区将按照“一次设计、分步推进”的思路,以“343”节奏分三个阶段,即“产城并行”(2010-2013)、“产城融合”(2014-2017)、“产城优化”(2018-2020)加以推进。为了实现产业和城市的高效、协同和优化发展,漕河泾海宁分区在投入产出、产值发展、人口发展、土地开发和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设定了静态和动态的最佳指标。
  四、理顺关系,从政企职能交叉开发模式向“市场化、公司化”模式转变
  1、夯实运作主体。漕河泾海宁分区是浙江省第一家实行公司化运作的合作园区,它是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与海宁市人民政府、海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三方合作的产物。三方坚持“政府推进、企业运作、市场导向、集约发展”,不断强化分区公司(由漕河泾开发区和海宁经济开发区下属国有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首期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亿元,其中漕河泾出资5500万元,海宁出资4500万元,全部以货币出资)作为漕河泾海宁分区的唯一开发建设经营主体地位。
  2、完善合作机制。完善了由双方领导组成的分区协调委员会、双方合作领导小组两个层面的领导体制以及包括海宁经济开发区、市政府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工作机制。海宁市还专门出台了《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管理办法》,详细规定和厘清了市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相关部门和作为开发机构的分区公司之间的关系与职能。一年多来,在《管理办法》的指引下,海宁分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一个经常性的沟通协调机制和无障碍的合力推进机制已经初步形成。
  3、坚持公司化管理。漕河泾海宁分区采取“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模式进行实质化运作,构建了“精干、高效、服务、市场化”新体制。这一模式对于树立以企业家精神经营开发区理念,改变目前主要以政府行政管理为主体,管委会与开发公司并存的开发区运营模式所带来的弊端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提供了可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