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四坚持四突出” |
||
|
||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是全省十四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也是我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大有效投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一年多来,按照“立足实体、服务中心、兼顾三片、统筹协调”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强力推进集聚区的开发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今年3月底,集聚区开发面积达12.8平方公里,新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55亿元,产业投资50亿元,入区企业达206家,从业人员2.5万人。其主要做法为:
一、坚持规划先导,突出引领作用。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规划,深入谋划集聚区发展规划。一是突出总体规划。结合衢州实际情况,确定了“一心三片”的总体布局(即位于市区的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及江山片区、龙游片区和常山片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方向,努力打造成为集科技、人才、产业于一体的特色新兴产业发展先行区、浙江绿色发展示范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发展引领区。二是明确产业布局规划。按照集聚区五个区块分布,分别编制东港区块、黄家区块、龙游片区、江山片区和常山片区五个产业布局规划,对各区块的主导产业分别进行了功能定位,做到总体布局,分区实施。三是开展“四区合一”的战略思路研究。即统筹布局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启动区、低丘缓坡综合利用试点、浙商回归创业启动区,统一空间布局,集中有效资源,突出政策优势,做大蛋糕,做实平台。四是开展省际产业集聚区规划前期研究。与闽赣皖三省的省、市、县发改部门联动,谋划在更大的空间和领域进行要素配置、区域合作。
二、坚持项目推进,突出核心作用。坚持项目建设作为集聚区开发建设的立区之本。一是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围绕“生态化、高端化、规模化”的发展思路,积极谋划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项目100多项,并建立集聚区滚动项目库,强力推进前期工作。二是狠抓项目开工。按照“成熟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以集聚区交通道路、管网配套、能源保障为重点,狠抓启动项目,实施项目77项。三是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开展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下达2012年度集聚区重点建设项目57项,并制定督查和通报制度,做到形象进度上墙公布。四是精心筛选一批项目。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省重大集聚区项目、省重点建设项目、急需用地项目等各类项目计划盘子,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
三、坚持要素配套,突出保障作用。要素供给是集聚区开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一是积极争取点供指标。根据省发改委和国土资源厅的要求,积极申报急需利用土地指标项目,涉及用地2243亩。二是推进低丘缓坡试验区建设。充分利用衢州地理特点,积极争取国家低丘缓坡开发的土地政策指标,并首先确保集聚区建设需要,为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积极争取建设资金补助。“十二五”期间,省里初步安排每年下达给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补助资金1000万元;同时我市正在积极申报争取循环经济试验基地项目,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补助。
四、坚持宣传推介,突出“引凤”作用。通过宣传推介可在更高层次、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寻求投资合作的机会。一是开展集聚区招商推介。利用浙江省投资贸易洽谈会、宁波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等机会,通过参展推介,成功签约项目19个,协议总投资121亿元,目前已有7个海洽会签约项目开工建设;同时,我市的参展推介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被海洽会组委会评为组织奖。二是对接央企寻求合作。充分利用当前大企业、大集团进行全球性布局与重组的战略性机会,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中石油、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等央企开展合作对接,共有中石油昆仑天然气利用等4个项目在浙江与中央企业合作洽谈会上完成签约。三是加强区域合作招商。深化山海协作工程,积极引进山海协作项目;通过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海西经济区对接活动,广泛宣传、推介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的亮点和优势,积极开展合作洽谈。一年多来,聚集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03个,协议总投资257亿元。四是主动开展各种培训。先后举办了产业集聚区与平台建设专题研讨班、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招商专题研讨班,提升干部业务知识水平,宣传和研究专项政策,目前已培训干部107人次。
衢州市商务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