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 浙商回归潮涌南太湖 |
||
|
||
日前,长兴县3个重大浙商回归项目在湖粤合作暨支持浙(湖)商创业创新投资洽谈会上签约。3只签约项目分别为杭州英威达锦纶有限公司和温州市永昌尼龙有限公司投资10.5亿元的聚合顺新材料建设项目,广州颐和集团投资50亿元的颐和山水城项目,炜明酒店控股(香港)有限公司投资1亿美元的喜来登五星级酒店项目。 伴随着一只只项目的顺利签约,长兴的浙商回归工作成绩喜人。据统计,1~9月,全县共上报浙商回归项目88只,其中省外项目47只,省外到位资金27.14亿元;省内市外项目41只,省内市外到位资金27.6亿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长兴模式”,引得项目翩翩来 眼下,在龙山新区的海洋城项目建设现场,一期工程已完成三层主结构施工,二期工程的土方也已基本完成,现在正按每月确保投资0.25亿元的速度加紧施工。 在位于泗安镇的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一个个项目建设工地上机声隆隆、焊光四溅。总投资10亿元,年产9万吨锦纶切片和3万吨锦纶纺丝的浙江力嘉锦纶有限公司项目,目前正在抓紧建设中。 在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朗诗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基地的一幢会议培训楼已经建成,其他建筑工程也正加紧施工,而在不远处,广州颐和集团投资的太湖颐和国际会展休闲综合体正在进行桩基工程…… 长兴四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而这缘于浙商回归工作的成果。今年,长兴县打破了原先乡镇(街道、园区)“各自为战”的招商格局,成立北京、上海、杭州、浙南、广东五大片区招商处,统筹推进驻点招商工作。上海、广东等地是浙商汇集之地,光上海一地,就派驻了20名招商人员。 每个片区招商处都明确了联系县领导、主任、副主任及支部书记。2位联系片区招商处的县领导每月要有2天以上在驻点片区推进招商工作、参与项目洽谈;片区招商处主任每半月都要组织全片区人员召开工作例会,布置片区招商工作。 除了分片区驻点招商外,县有关部门还精心制作了招商产业地图,在这张地图上,详细地记录着每个乡镇的特色产业,方便招商员和客商了解我县产业分布,有目的地进行招商。目前正在做一个浙商信息库,把在外浙商的基本信息做一个梳理,放在信息库里,这让招商员掌握更多客商的信息。此外,还开展浙(长)商回归、产业招商、乡镇特色招商、驻点专题推介、长洽会等5个主题招商活动,打造招商“长兴模式”,加快构建浙商回归新载体。 优化环境,递出招商“新名片” 在浙商回归过程中,亲情的纽带作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长兴县强打“亲情牌”,以乡音、乡情、乡缘为主题,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举办经济发展恳谈会和同乡联谊团拜会,向浙商特别是在外的长兴人推介长兴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环境;以各种节庆活动为载体,吸引海内外浙商来长兴创业创新。 家乡的浓情感召与深切的思乡之情,为“浙商回归”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一个个动辄上亿元的投资项目,更是资本理性选择的结果。 栽下凤凰树,引得凤凰来。国家级长兴经济开发区、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南太湖产业集聚区、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个个省级、国家级大平台的建立,在特别善于捕捉商机的浙商眼里,犹如一个个待挖掘的“宝库”。 通过完善平台发展机制,我县为浙商回归项目提供良好的落地环境。国家级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了“二次创业”,明确“产业强区、城市新区”新定位,着力在产业升级、城市升值上取得新突破;南太湖总部经济园通过打造城市核心商务区和资本技术密集区,着眼发挥“乘数效应”……这些都为浙商回归创业提供高端平台。 更让投资商惊喜的是长兴的“软实力”。作为省重点建设工程,海洋城整个项目总建筑面积16万方,规划用地面积100亩。今年计划投入2.8亿元,短短几个月时间,项目建设进度惊人。 而像海洋城这样的大项目的引进,也在倒逼着政府服务职能转型。在建设过程中,县有关部门先后多次召开协调会,帮助海洋城项目解决证照及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浙商回归再造产业新格局 目前,部分浙商回归项目已经逐渐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除了有税收贡献外,不少浙商回归项目也为长兴现代纺织、特色机电等产业的延伸和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泗安镇,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力嘉锦纶项目已经“扎下根”。这个年产9万吨差别化锦纶纤维的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25亿元。 浙商回归不仅带来的是好的项目,更是将人才和资金带到了长兴。以前长兴做的是“招商引资”,现在,我们做的是“招商选资”。目前,宝晟炉料、芯亿电子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已经进入了建设阶段,随着浙商回归工作的深入推进,将会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项目落户长兴。 (长兴县商务局供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