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动态

曙光路80号:旧校区飞扬“蓝海”梦

发布日期:2017-10-24 08:32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商务厅政务网

【风物志】

一所学院,曾是城市骄傲

曙光路80号。

带着岁月沧桑的铁门,在车水马龙和沿街的店铺中间,显得格外不起眼。往里走,仍能不时地遇到好几栋老式的建筑,如同所处的老城,环境静谧。

再往前走,眼前豁然开朗。依然是同一个年代的建筑群,却被装饰得新潮而文艺。更妙处,是穿插其间的大小集装箱,仿佛年代感与年轻范的激情碰撞。

集盒到了。曙光路、姚隘路、徐戎路之间,这片正被集盒跨界产业园逐步更新的土地,名为宁波大学曙光路校区,也叫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学校

这里,曾是宁波教育的骄傲。土地改革以前,这里是宁波的东校场,隔条姚隘河,在解放前一度是宁波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向来有买地买东郊之说。

1958年,作为全市第一个国家立项的高等学院,宁波师范学院正式立项,并于1959年征地110余亩启动建设,同年建成招生,有工字楼教学楼、学生宿舍、大礼堂、操场等建筑,为南北走向;后几经变迁,于1980年成立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学校,校区改为东西走向。

2001年春,由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等因素,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学校和宁波大学正式合并,并迁入宁波大学本部。2002年,这里开办了一所国营民办的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几年后该校几经迁移,最终落户宁波南高教园区,即为现在的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位于曙光路80号的宁波大学曙光路校区,渐渐从宁波的教育版图中消失。

  【旧时光】

一段历史,不忘当年辉煌

如果仅算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学校的校龄,前后20年。

1980年,国家海洋局在宁波成立海洋专科学校,并对海军干部、舰船船长等进行轮训,使其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1982年,学校正式对外公开招生,共有学生200余名,主要来自沿海城市,也被学校的老师亲切地称为“821”班,意为“1982年第一班

虽然对外招生,学校依然保留着许多部队的作风,实行半军事化管理。”80岁的孔令武说。退休以前,孔令武是海洋学校保卫科负责人,原隶属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在1983年脱下军装、留在了学校。

一直以来,海洋学校主要为国家培养航海人才,开设有航海驾驶、轮机管理、航海通讯、水处理等专业,并具备水上救护等五小证海员培训资格,除了宁波大市范围,更有台州、温州等地的海员前来培训。

随着学校不断发展,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现年77岁的万伯春清楚地记得,1988年他从宁海调到海洋学校任教时,就因为当时学校急需文科高级职称教师,就把他请过来,任教公共语文课。那时,除了专业课,还开设了文秘、经贸英语等公共课程。

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末,学生数量也已增至10001997年,学校在慈溪长河设立教学点,所有一年级学生都在那里完成公共课教学。此外,还与宁波高等专科学院(现为宁波工程学院)合作开设高等职业班,学校教学逐步由初中中专、高中中专向大专延伸。

20年,同时也是宁波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一开始,海洋学校尚属城区周边,连曙光路80的门牌号也是校领导多次向有关部门要求,并实地从大河路(现中山东路)开始丈量,以每4米左右为一个单位,定下了曙光路80

学校附近,远没有现在这么繁华。在校内,电影院、食堂、大礼堂等却一应俱全,此外还有小卖部和校办厂,这些都是因为办校征地,学校得到一批劳动用工指标,让学校周边居民有了工作和收入来源。

要去姚江边的文教区培训或者开会,得骑着自行车从灵桥经新江桥绕过去。万伯春回忆,那时的姚隘路,两边还是断头路。慢慢地,江厦桥、甬江大桥、外滩大桥等一一建了起来,曙光电影院、曙光菜场等也逐一建成。还在这里上课的时候,校门外全是小吃店和书报摊。万伯春说,学生早已不再满足学校里的设施,一下课就往校外跑。

2000年,海洋学校隆重举办20周年校庆,不仅当时的国家海洋局领导到现场,学校还专门制作了电视记录短片,更有《中国海洋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守望者】

一栋校舍,注视城市变迁

在海洋学校,最负盛名的建筑就是字楼了。顾名思义,就是一栋呈字形的教学楼,是最早落成的校舍之一,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正值宁波师范学院立项建设时期。

这是由咱们宁波人独立设计的一栋苏式建筑,这在当时意义非凡。”84岁的吕家骐说。吕老曾任海洋学校教务处党支部书记、教务处副处长等职。

直到现在,一提起工字楼,吕老依然非常自豪。在那个年代,苏式建筑大行其道,但由国人自行、独立设计施工的苏式建筑却并不多见。据吕老介绍,工字楼的设计者还是一位业余人士,当时在宁波市建筑部门任行政干部,就由他主笔了。

吕老说,工字楼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意义。当时,学校所处仍是城乡接合部,四周皆是平房,一栋三层楼的建筑立于中间,更因其独特的外形设计,大有鹤立鸡群的感觉。城郊居民坐船在宁穿路码头上岸后,首先看到的便是工字楼。可以说,只有看到了工字楼,才算进了宁波城,是真正的地标建筑。吕老回忆。

这条水路,便是过去宁波江东十八隘第一隘姚隘河(现为姚隘路),河上有座姚隘桥,过了桥就是学校最初的大门,进门后便是工字楼。

工字楼坐北朝南,南楼为教学楼,两头各是一间平面大教室,中间则为小教室和走廊;北楼则为教师办公室,两楼之间有连廊,同样设有办公室。出了工字楼往北,则通向学生宿舍、礼堂、操场等区域。后来,由于校区变迁,学校大门也改为向曙光路开放,工字楼落在了学校的最南边,成了坐南朝北的格局。

几十年来,虽然校舍越建越多,工字楼始终作为主教学楼,经历从宁波师范学院到海洋学校的各个历史阶段,也见证了这里曾经的辉煌时期。海洋学校和宁波大学合并以后,校区迁入宁波大学本部,工字楼也随之趋于平凡,和其他许多校舍一起,被出租给有需要的创业者担负起新的使命。

而今,集盒园区一期正不断积聚人气,二期??在层层叠叠的店铺与复古型商务楼的后方,见证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新起点】

一座园区,蓝海梦想启航

这是宁波老城区腾笼换鸟的又一次成功典范。

脱胎于海洋学校(宁波大学曙光路校区)的集盒跨界产业园,与位于甬江东岸的宁波书城遥相呼应,是东胜街道两大文创产业集聚高地之一,更是鄞州首个集电子商务、商贸零售、文创艺术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复合型电商产业园项目。在开园之初,就迅速拿下国字号众创空间。

创客空间、集装箱社区、体育公园……如其名,集盒就像一个有趣的大盒子,将原先近乎闲置的校区,如教学楼、宿舍、食堂等,进行充分改造,同时结合集装箱等新建临时建筑,将时尚产业和创客空间融于一体。

目前,集盒园区一期主要包括电商产业园、众创空间、食尚街区、展览中心、篮球场等多个区块,其中产业部分于去年6月启动运营,商业部分也于去年10月开始营业,共云集了智囊团网、云麻豆网等80多家企业,部分企业年销售额已过亿元。

在这里,既有手工作坊、皮具制作、毛毡工艺品制作等吸引着前来体验的市民,也有来自杭州、北京等地的品牌集市在广场上频繁举行,不断聚焦着宁波和周边区域新锐青年和文创企业的目光。

目前,集盒跨界产业园二期建设项目也已进入设计审批阶段,相关项目陆续启动建设施工。根据规划,集盒跨界产业园二期重点引进工业设计行业企业,配备文创中心、社区商业、创业公寓等设施,并进一步增强电商、文创设计类企业入驻吸引力。

(鄞州区商务局供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