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1-2016年宁波市外商投资企业增减资情况的分析 |
||
|
||
37年前,宁波市引进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新进程。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周期和形势政策的不断调整,利用外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我市双向投资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外资企业的增减资频繁,其背后反映了哪些深层次问题?本文试图以2011年至2016年为期限(以下称期间),对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增减资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一、增减资企业情况及主要特征 1.增减资总额表现为净增,但减增之比呈快速上升态势。 期间,全市增资企业(合同外资,以下同)合同外资增加额为108.39亿美元,减资企业(合同外资,以下同)合同外资减少额为33.91亿美元,增减资企业合同外资净增74.48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额(新批企业与增减资企业的合同外资之和,以下同)19.63%,增资扩股成为利用外资重要形式。同时,2011年减资与增资比为0.26,2016年上升到0.46,减增之比呈快速上升态势,且这一趋势将会延续。 2.外商独资企业增资占主导,但合资企业2016年首次出现净减资。 期间,外商独资企业累计净增54.46亿美元,占全市净增总额的73.12%,从单年看:2011年占比56.2%,2016年提升到了104.4%,说明外商独资企业增资意愿强烈。与此同时,合资企业净增额从2011年的4.96亿美元,下降到2016年的负1.5亿美元,2016年首资出现净减资,说明减资的合资企业中,外方撤资明显。 3.国家级开发区发挥增资引领作用,但个别区域出现净减资现象。 期间,国家级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大榭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梅山岛出口加工区、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净增41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57.7%,其中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为25.65亿美元,占国家级开发区总额62.56%,占全市总额34.47%,引资龙头地位凸显。期间,江北区累计净减4683万美元,说明外资出现了净流出。 4.外资向高端产业集聚态势明显,但现代服务业仍为短板。 从外资投资行业的增减资情况来看:一是一产外资净增额小、占比低。期间,一产外资企业净增1825万美元,占总额仅0.24%。二是外资向制造业中高端提升。期间,制造业净增45.5亿美元,占总额60.9%。其中,相对低端的加工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净增1.64亿美元,占总额3.6%。中高端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临港大工业(造纸、石油、化工)净增17.6亿美元和19.65亿美元,分别占制造业净增总额38.8%和43.3%,呈现“一低二高”特征。三是三产增减资形成行业反差。期间,服务业净增28.7亿美元,占总额38.5%,主要集中在批发业、其它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分别净增10.3亿美元、3.8亿美元、6.4亿美元和4.3亿美元,分别占三产总额的35.9%、13.2%、22.3%和15.0%。而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装饰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娱乐业分别净减1740万美元、232万美元、629万美元、102万美元。尤其随着国家对房产政策的调整,房地产业增减资呈现“上下坡”态势,外资逃离明显。 二、增减资原因分析 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当前国内的综合成本明显提升,进而影响到了外企的利润,资本就会选择低成本洼地。 1.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双向投资意愿明显减弱。发达国家降低企业所得税和放松企业监管规则,吸引制造业回归。另外,经济增长放缓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则对流入发展国家经济体的直接投资造成较大影响。 2.周边国家地区外资环境的变化。我市一直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但是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做着努力。周边的省市及发展中国家纷纷出台更加优惠的引资条件,改善投资环境,竞争力逐步提高,不可避免的吸引或转移了我市部分外资。 3.国内综合成本的变化。近年来,外资企业离开中国的多集中在制造业,宁波也类似,分析原因主要有: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劳动力红利逐步丧失,因此更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倾向于在东亚、东南亚等更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地方。二是经营成本过高。高税收、高房租、高社保等,无疑让经营成本大大增加。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很多外企都遇到过假货问题、商标问题、专利问题,甚至有的外企员工拿走了内部资料或技术模式,去开办新公司。四是环境保护力度缺乏。从空气、水、食品到噪声,外籍员工普遍感到不适应。 从增资原因看,外资企业出于对中国市场的持续看好,不断增加在华投资,主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高附加值领域倾斜,并继续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我市外资增资也与劳动力素质提升有一定关联。期间,如宁波森浦融讯科技有限公司,外方连续4次增资4000万美元;慈林医院外方增资3839万美元;海天塑机集团外方增资8800万美元等。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IT、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产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是当年外资集中涌入的领域。 三、对策及建议 外资企业增减资不仅反应的是企业战略调整变化,也体现了一个地区投资环境优劣的最佳风向标,把握好增资“风向舵”,是促进本地产业升级的良方。 1.重构对外商投资的促进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和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此为契机,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宁波版的《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和《宁波市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大力进行招商“选资”和招商“引智”,切实调整外商的投资结构,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2.完善外商提质增效促进体系。要确立正确的投资促进观,建立符合长远改革和发展要求的投资促进新机制。要明确政府定位、强化政策设计。要激发本地生产要素活力和创造力,使本地企业能够成长壮大,并进而吸引外部生产要素加速流入。要建立和完善由市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外商促进协调商事制度,落实重点项目外商促进体系,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绩效。 3.致力于改善软硬件环境。外商增资一方面是资本的再投入,同时也是情感的再投入。当外商感到“难以割舍”时,已把宁波作为成就事业的乐土,把自己看作城市的“建设者”。因此,要切实推动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要明确产业需要,完善产业和生活配套,确保各项优惠政策有优势、有操作性,切实营造出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宁波市商务委员会供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