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家园 放眼世界 打造渔业绿色发展的舟山样本 |
||
|
||
东海不平静! 近日,舟山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申报工作,已通过浙江省政府上报至国家农业部并即将获批,这一消息引起了业界热议。这是继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落地舟山之后,我市申报的又一渔业国家级战略。作为国内首个即将获批的国家级绿色渔业实验基地,这也标志着舟山渔业发展迈向了绿色发展的新高度。 伴海而生、因海而兴,舟山拥有全国最大的舟山渔场,然而,一段时期以来的“东海无鱼”成了舟山之痛。这不仅触及了海洋的生态红线、社会的民生底线,更事关舟山发展命脉、新区战略使命。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作为全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舟山立足实际,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修复振兴舟山渔场”的历史重任。 市海洋与渔业局勇担使命,真抓实干,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国家战略实施、海岛综合开发、渔业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创新的重大实践中,坚持“两山”理论,突出绿色引领,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统筹资源、环境、产业、民生协调发展的渔业转型新路径。 到2016年底,全市渔业总产量190万吨,总产值148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出470亿元,渔民人均收入25893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45%、58%、67%和87%,渔业二、三产业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68%。 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舟山以生动实践,收获渔业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双赢,绘就渔业创新融合的发展新蓝图! A 养护门口这片海换回满舱东海鱼 舟山是全国唯一以群岛设市的地级市,2.0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占到总域面积的99%以上。百余万舟山人口中,渔业人口占了约五分之一。 大海,是舟山人赖以生存的“生计海”;渔业,是我市的基础产业、民生产业。渔业不稳,发展不顺。 长期以来的酷渔滥捕,近海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渔业资源日趋匮乏。 面对渔业发展之困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渔业资源和生态修复,坚定践行绿色发展,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市海洋与渔业局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一手抓保护家园,打造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一手抓??业的生态价值,加快渔业转型升级,打造渔业绿色发展新体系。 耕海万顷,养海万年是舟山人对大海的承诺,并为此矢志不渝。 市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海洋生态和环境资源保护,在去年获得立法权之后,着眼舟山实际,制定了群岛新区首部地方实体法——《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并于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 作为我国第一部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地方性法规,该《条例》在全国首创了海钓证、海钓经营许可证、贝藻类捕捞许可证,填补了国内渔业资源保护的法律空白,为海洋保护提供了舟山示范。舟山海洋保护从此步入了一个依法兴海的新时代。 重构渔业资源管控的新秩序。近年来,舟山以打好幼鱼资源保护战、伏休成果保卫战、禁用渔具剿灭战等“三战”为重点,将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逐步推向纵深。 取缔涉渔“三无”船舶2227艘,整治“船证不符”渔船2308艘,取缔禁用及违规渔具34005顶,一些长期存在的渔业管理问题得到解决。 增殖放流,再造“东海鱼仓”。多年来舟山累计增殖放流大黄鱼、乌贼、梭子蟹等多个品种的苗种40亿尾(粒)。今年我市放流各类苗种10亿尾,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 养海护渔,也要耕海牧渔。 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6500万元,建设了嵊泗马鞍列岛和普陀中街山列岛两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推进两个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全力推进5个海洋牧场建设,建成人工鱼礁礁体40万空方,马鞍列岛和中街山列岛海洋牧场均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舟山东部海洋特别保护区也即将获批。 目前,舟山海洋特别保护区占舟山海域总面积的10%,走在全国前列。 市海洋与渔业局亮出一系列的“修复海洋,振兴渔场”的组合拳,舟山渔场的“复兴之路”迎来了曙光。 2016年底,根据监测数据显示,渔场渔业资源首次出现恢复迹象。 B 远洋渔业乘风破浪舟山渔网撒向全球 “目测他们的工作效率比菲律宾的效率高了30%,整个车间流程很规范。 ”7月6日,国际金枪鱼围网组织(WTPO)轮值主席弗朗西斯科·修·劳伦,透过一层玻璃看着舟山佳必可公司金枪鱼加工工人操作时惊叹道:“真想把我的金枪鱼加工厂搬到舟山来! ” 眼下,国内金枪鱼产业发展步入黄金期,舟山已抢占先机,提前“热身”。WTPO也拟在舟开辟金枪鱼加工交易中心。这些都得益于2010年全市渔业大会明确对产业战略性调整的思路,建设远洋渔业基地,让舟山渔业呈现新格局,焕发新活力。 位于定海西码头的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短短七年,已从传统小渔港发展到现在集“捕捞—海上运输—加工、交易、运输、仓储—销售—服务”全产业链于一体的面向太平洋的远洋渔业母港。 浙江兴??蓝天水产精深加工项目……一个个加工车间正在拔地而起,一家家企业正在集聚进驻。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科研中心、深海鱼油提炼项目、超低温冷链园、远洋产品交易市场……一个个精品项目正在打造。这里将以“升级版企业+升级版产品+绿水青山”,打响“绿色海洋健康产业”品牌。 近年来,市海洋与渔业局不断加大对远洋渔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和规范整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渔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现代化运作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还积极拓展生产新渔场,加大服务保障,在秘鲁渔场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公海服务基地。 摆脱单靠拼资源与要素消耗,到如今的绿色科学发展,舟山远洋渔业异军突起,成为舟山渔业乃至全省、全国渔业近年来最瞩目亮点。 目前,舟山拥有现代化远洋捕捞船460艘,远洋产量占全国远洋渔业总产量20%以上,占浙江省的80%以上。其中鱿鱼生产量和产值占全国的60%,金枪鱼的年加工量和产值占全国的20%。 有了底气和胆魄的舟山渔民纷纷驶出近海,驶出太平洋,乘风破浪,纵横四海,走向世界。 在遥远的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中西太平洋、西南大西洋等,常年可见舟山渔船驰骋,繁忙劳作。 借着我国“一带一路”的东风,舟山远洋渔业企业竞相开展跨国渔业合作,越来越多的舟山渔船漂洋过海,去往安哥拉、吉布提、印度尼西亚…… 放眼世界,海阔天空。我市正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贸易全球化,通过打造现代化的远洋渔业母港,力争2020年实现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经济总产出300亿元。 C 构建绿色渔业新体系激发持续发展新动能 蓝海、牧场、渔家人……靠海吃海,守着家门口这片独有的蓝海,看着昔日寂寞枸杞岛如今人潮如涌时,老渔民金友定把渔家人的“饭碗”从铁变为金。 他与嵊泗县供销合作联社合作,借助“互联网+”,推出贻贝认养计划,555元即可认养一串,年底“主人”即可收货;与高校合作,出资100万元委托高校用于新产品研制。保鲜期3天的东海大贻贝礼盒装,面市不久就销售了1000公斤,市场反映极好。“+旅游”“+文化”“+科技”“+互联网”“+体验”……舟山换一种方式耕海牧渔。 海岛刮起“最热海岛游”,旺季时,上海—嵊泗来往客船一天30余班,东极船票一票难求,海岛民宿更是全线火爆。 以港产镇融合发展,集多产联动于一体的沈家门渔港小镇、西码头远洋渔业小镇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渔港特色小镇不断崛起,让传统渔港焕发新生。 走绿色发展之路,创出舟山渔业新天地。市海洋与渔业局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持续推进现代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渔业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了渔业生产、渔民生活、渔区生态融合发展。 今后,我市渔业发展还将继续以建设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和国家远??筑符合现代渔业发展方向的管理体系、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探索环境友好、资源保护、权益保障、管理有序、示范引领的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渔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的建设内容将主要围绕“四带三园区一极一中心”(简称“4311工程”),即建设以岛礁及周边海域为核心的岛礁绿色渔业发展带,以舟山传统渔场为核心的沿岸渔场绿色渔业发展带,及近海渔场绿色渔业发展带和渔港绿色渔业发展带;建设玻璃钢船舶及装备产业园区、水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区、名特优良种繁育产业园区;建设深远海养殖极和国家绿色渔业发展中心,从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绿色渔业发展新体系,推动舟山渔业发展再升级。 到2025年,我市将建成绿色生态的产业发展新体系、科技引领的服务保障新体系、科学有序的渔业管理新体系,渔业经济总产出700亿元,其中渔业服务经济占总产出的比例达到10%,相关产业总产出300亿元。 美丽新区,在打造海上花园城的路上阔步前行。舟山渔业,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优先迸发新动力。全面建成“渔场富饶、渔村美丽、渔民增收、人海和谐”的新渔区美好愿景,不再遥远! (舟山市商务局供稿 转载地址:舟山日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