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经济的“藤蔓”如何伸向全球?这些企业先行先试 |
||
|
||
“地瓜经济”绽放魅力。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根茎还是在这块土壤上,藤蔓是为了吸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发挥更多的光合作用,这是对“地瓜经济”的形象比喻。 作为民营经济重镇,在“八八战略”擘画的宏伟蓝图指导下,杭州涌现了一大批优质的外贸企业和企业家,他们扎根杭州,同时把藤蔓充分向外延伸,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实现了更大发展。 加速全球产业链协同 巨星科技:布局“中国设计+中外制造+全球销售”新体系 不久前落幕,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广交会,参展的杭州外贸“优等生”巨星科技的展位面积也比往年扩大了5倍,是巨星参展规模最大的一次,并亮相了上千款新产品。 时隔3年,巨星科技高级副总裁李锋在广交会现场见到了来自南美的老朋友Guido。Guido是南美最大商超集团的中国区采购负责人,李锋和Guido相识已经有8年了,但近3年来,他们一直没能线下相见。这一次,Guido不但自己来了,还带来了总部负责决定采购的总裁和集团董事长Francisco,高级别的阵容让李锋有点激动,有决定权的人就在现场,意味着签大单的机会更大了。两个多小时的会面里,双方都很兴奋,客户选购了很多新产品,集团董事长Francisco对其中一款巨星在疫情期间推出的拳头产品216P棘轮扳手很感兴趣,现场试过之后,当场下了数万件的订单,并表示未来还会不断追加。这几年拉美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在变化,开始接受线上购物的模式,因此,Francisco决定在线上试卖巨星的拳头产品。而从产品到销售模式到市场,Francisco的需求恰恰是巨星这几年在着力拓展和布局的。随后几天,李锋还带Guido一行参观了巨星在杭州和海宁的工厂。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工具企业,巨星从成立之初,欧美一直是外贸的主要市场,通过并购迅速占领市场、了解市场,优化后做品牌的全球化推广,加速了人才和技术的融合,也大大提高了巨星产品在市场上的快速反应能力。 巨星并购的海外品牌基本上都是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从2010年开始,先后完成了ARROW、BeA、SK、Goldblatt等10个世界级百年工具品牌的并购,总金额超过30亿元。最近的一次并购是2020年12月:巨星科技并购了拥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北美吸尘器知名品牌“Shop-Vac”及相关资产。 作为一家传统的外贸型企业,国际形势云谲波诡,但事实证明,风浪越大,巨星的抗风险能力越强。2010年,巨星就借由国际并购实现借船出海,提早布局。十多年来,巨星科技在中国、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1个生产制造基地,其中11个在海外,10个在国内;并在全球打造了5大研发基地,是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工具企业,也是个十足的“大地瓜”,藤蔓延伸到了世界各地。 助力制造业“出海” 华立集团:“出走”的是外溢产能,“引进”的是高端产业 近年来,在华立集团的业务板块中,海外工业园区业务越做越大。例如泰中罗勇工业园区,从最初的1.5平方公里扩张成如今的12平方公里,园区内已有企业220多家。而位于墨西哥的北美华富山工业园于2015年建成,目前也已经吸引了圣奥、拓普、大叶、亚特等一批浙江龙头企业及海信、敏华等外省的行业龙头入驻。 在助力中国制造业“抱团出海”的同时,很多人开始担心,大量头部制造业企业去海外设立工厂或者分部,带走了大量产能,如此一来,“走出去”是不是会形成国内产能转移?会不会造成产业空心化? 为此,华立集团用了近20年的时间,跟踪分析了已经落户华立在泰国、墨西哥工业园的200多家企业,用可靠的数据回应了这些质疑:“没有一家入驻企业是整体外迁的,都是在做增量。‘走出去’的企业虽然增加了境外的产能和销售,但仍然有平均价值60%的上游零部件和材料从中国母公司或中国供应链购买,实际上仍然起到了拉动中国外贸出口的作用。” 以华立自身的业务布局为例,电子材料和智能电网这两项国内已经饱和且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产业,集团将会移至海外生产,而国内将聚焦半导体材料的国产替代,这项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业务对华立集团而言是巨大的机会。这种可替代性强的产业“走出去”,用海外赚到的利润反哺国内母公司向产业链上游转移的做法,也正是对“地瓜经济”的生动实践。 (杭州市商务局供稿) |
||
![]() ![]() |